查看原文
其他

延续集体记忆,改善居住条件——以曹杨一村旧住房成套改造及综合修缮工程为例

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2024-08-31

全文刊载于《建筑实践》039辑特辑:

住有所居,多元共生

延续集体记忆,改善居住条件

——以曹杨一村旧住房成套改造及综合修缮工程为例


<<<

陈中伟

CHEN Zhongwei

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改造背景 :


曹杨一村建成于1952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建成70多年后,曹杨一村不仅违建多、结构存在安全隐患、设备老化、部分建筑材料已有老化趋势,还经历了加层,其居住环境、质量和功能已不能满足当下人民群众的需求。从2018年起,上海市普陀区委、区政府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将旧住房成套改造定位为重点工作。结合普陀区政府2018年非成套房屋的改造计划,曹杨一村城市更新项目应运而生。


2019年7月,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接到曹杨一村的改造设计任务。此次改造要切实改变曹杨一村居民“如厕不便、洗浴不便、烧饭不便”等厨卫合用的尴尬局面,解决“油烟满屋、虫害横行、电线乱穿”的居住困境,实现“打造美丽普陀,不能留下死角,增进民生福祉,住房改善为先”的目标。项目基地面积为59,616.7㎡,改造前总建筑面积48,899㎡,改造后总建筑面积59,157.41㎡。设计过程历时1年零2个月。改造工程于2021年9月完工,居民已于2021年11月回搬。


这是普陀区首个历史保护建筑的旧住房成套改造工程。在实施改造过程中,既要保留、保护有特色、有价值的重点保护部位,又要解决建筑的安全隐患、满足现行的房屋质量要求。不仅要提升房屋的抗震、节能指标,也要提升居住的舒适度。本文希望通过对改造过程的回顾,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类似改造项目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  曹杨一村的历史价值评估


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张“住宅建设要优先考虑工人阶级”,市政府希望通过两个试点项目(“1,002户”和“两万户”)起到带头作用,号召全市企业妥善解决职工住房问题。曹杨一村便是人们口中所说的“1,002户”试点项目,于1952年迎来首批1,002户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家庭。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曹杨新村成为全市重要的对外窗口,在建成后接待了一批批前来参观的外宾。曹杨新村街道还设立了外事办公室,这些参观接待成为新村居民日常生活和集体记忆的一部分[1]。70年来,曹杨新村记录着几代人的生活回忆和家庭故事,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曹杨一村位于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核心区域,采用了邻里单元的规划结构,居住区中心设有各项公共设施,边缘设有菜场和小商店等。住宅楼最初为2层,采用行列式布局,1962年又加建1层。其建筑既有20世纪50年代住宅建筑的典型特征,又有中国传统纹样的细部,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建筑单体的主要立面及社区规划空间布局为重点保护部位。


由于曹杨一村属于第四类保护建筑,其建筑的主要立面、有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得改变。改造设计团队按照《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要求,注重保留曹杨一村“邻里单元”、扇形行列式分布的规则、特色以及空间肌理(图1),保证建筑总平面布局及轮廓形制、空间肌理不变,通过道路和绿化整治,突出风貌特色。

图1. 曹杨一村鸟瞰


 2.  建筑单体改造思路


曹杨一村于1962年加建1层时,底层和2层均没有变化。但到20世纪80年代,建筑外立面门窗部分有改变,3层部分增加了老虎窗。此次改造中,南立面严格按照曹杨一村在20世纪60年代的风格进行恢复(图2),北立面内凹处局部改造(包括承重墙、基础、布置格局、天井等部位的改造,图3)。通过适当减小建筑北立面内凹尺度(2.65m),释放部分公共空间用于住户厨卫成套改造。原建筑山墙上有回纹镂空设计装饰造型,是法定重点保护元素,位于建筑原楼梯间部位。此次改造中,楼梯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回纹镂空”元素作为识别物,仍然得到保留(图4)。

图2. 改造前后的南立面

图3. 改造前后的北立面

图4. 保留山墙上的“回纹镂空”元素


对厨卫部分、公共区域及楼梯空间格局进行调整后,原建筑北侧的半独用厨卫空间现设置走道和楼梯,原建筑布置走道和楼梯的公共区域则成为套内空间,分摊返还给一梯三户。改造确保每个单元楼1—3层共9户居民原有房间格局不变,且改造后无暗间。改造后每户有独立的厨卫,面积为7.7—8.4㎡,含返还公摊面积3.7—4.4㎡和扩建获得的增量4㎡。每户居民分摊的厨卫空间基本一致,其中卫生间使用面积约3.5㎡,厨房使用面积约4.2—4.9㎡(图5a—5c,图6)。

图5a—5c. 改造方案示意图

图6. 改造后的套内厨房


曹杨一村老龄化程度较高,而改造前住宅楼唯一的“一字形”公共木楼梯又窄又陡,不利于老人出行。改造对楼梯通道进行重新布局,改为“之字形”楼梯并增加休息平台,同时增加楼梯宽度、放缓楼梯踏步。楼梯及走道空间更宽敞,且对外有直接采光、通风。


曹杨一村住宅楼为砖木结构建筑,改造前蚁患及木结构腐朽现象严重。改造将建筑2层公共部位的木格栅及3层预制板楼面改为钢筋混凝土楼面,并翻新2层居室内的木格栅楼面。原建筑1层与2层之间的承重墙主要采用青砖和混合砂浆砌筑,3层承重墙主要采用粉煤灰砌块和混合砂浆砌筑。本次改造保留、加固原1层、2层间的墙体,拆除3层的粉煤灰墙并重新砌筑混凝土实心砖墙。整体重做建筑屋顶,屋面采用钢结构、木屋面板,上面铺设历史原状的红瓦。


 3.  “一户一方案”工作方法


此次改造涉及约1,500户居民。旧住房成套改造与住宅新建项目不同,涉改居民在方案签约阶段大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本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精神,在签约期间,设计单位以“不破坏房屋结构、不改变建筑风貌、不损害邻里利益”为前提,对居民提出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研判。譬如,居民可能提出改变非承重墙体位置、定制3层阁楼吊顶的高度及上人口位置、修改末端上下水点位等要求。对于可以满足的个性化、人性化诉求,改造设计尽量予以满足。正如街道成套办工作人员所说,“我们就是要让老百姓明白,这个房子是政府给我们居民改的,每个居民都有知情权,所有的居民都是这个项目的参与者。”最终,曹杨一村改造得到全体居民的认可。


 4.  景观重塑场地记忆


此次改造对社区环境也进行了整体提升,用城市“微更新”的方式将“源”“圆”的理念融入社区公共空间。作为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是工人新村之“源”,居住在此的多为纺织工人中的劳动模范;此次改造将为这些劳模及他们的后代“圆”梦—独立成套的居住梦想。本着恢复场地记忆、再现劳模精神的理念,改造设计恢复了历史上曹杨一村的红五星式门头(图7)。

图7. 改造后小区入口


“纺织”对于曹杨居民有着特殊意义,可说是曹杨社区的文化特色,在景观小品设计中融入棉花、纺织梭子等元素,为居民提供休憩、交往的场所的同时,增强社区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图8)。

图8. 改造后小区景观


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充分考虑当代社区日常生活的功能性要求。将活动空间与车行空间分开,人车分离;梳理了消防通道的生命线;增加停车位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小区内的架空线全部进行入地[1]


 5.  结语


本次曹杨一村改造是在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之间寻求平衡,是积极探索工人新村保护性改造的一种尝试。改造完整呈现了曹杨一村城市更新项目“实现小区环境共享,打造工区特色主题,提升区域文化风貌”的设计目标,使曹杨一村成为具备独特历史意义的宜居社区。


参考文献:


[1]江跃中. 48栋楼房还原风貌,6万块红瓦讲述历史—70岁的曹杨一村将迎来“幸福时刻”[N/OL]. 新民晚报, 2021-04-12(3). http://newsxmwb.xinmin.cn/shizheng/szt/2021/04/12/31936426.html.

本文图片由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杂志编辑 / 忻 运、李晓萌、黄心怡

新媒体编辑 / 吕  飒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新刊推荐-

- 推荐阅读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实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